回到家鄉(xiāng),坐上BRT,忽然想起了新加坡和香港
我在新加坡客居16年,出行靠巴士、地鐵、輕鐵或德士;2000年告別獅城,回到香港,出行依然靠巴士、地鐵、輕鐵或德士。地鐵,新加坡人大都習慣叫MRT,香港卻叫MTR。入鄉(xiāng)隨俗。我在新加坡就說MRT,回到香港就說MTR 。MRT、MTR,相比之下,覺得還是地鐵好,新港兩地稱說一樣。
去年金秋十月回到家鄉(xiāng)——一個地處長三角魚米之鄉(xiāng)的中等城市常州。當?shù)貨]有地鐵,出行唯有乘公共汽車或計程車了。奇怪,家鄉(xiāng)的父老兄弟似乎還不怎么習慣說巴士或的士,“打的”卻又“打”得很順口;德士,他們不知道是什么“士”,所以不說。公共汽車叫了60年了,盡人皆知;近年又出了個BRT,比普通的公交車更受大眾歡迎。
30年前,我從常州到香港到新加坡;30年后,復從新加坡回香港回常州。這BRT還是頭一次聽說,不知道是什么東東。真是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啊!后來乘坐了,而且因為自己正在編詞典,覺得應該收錄這個新詞兒,于是查閱了一些資料,終于明白它是中國從巴西引進的一種新興的快捷公共交通方式。在中國,常州是繼北京、杭州之后第三個有BRT的城市,并且后來居上,風頭甚勁,在國際上都小有名氣了。
原來BRT是英語bus rapid transit的縮略語,華語叫“快速公交系統(tǒng)”,簡稱“快速公交”。它是介于快速軌道交通(rapid rail transit,RRT)與常規(guī)公交(normal bus transit,NBT)之間的新型公共客運系統(tǒng)。雖然是巴士,卻達到輕軌服務(wù)水準,所以也被人稱作“地面上的地鐵系統(tǒng)”。
BRT的車站呈流線型,建造在馬路中間。巴士為鉸接式超長車,設(shè)有四個寬通道、雙內(nèi)擺車門,乘客可以從站臺上水平進出車廂。售票檢票均在車外出入口處,并有“地面空姐”協(xié)助。站臺上的顯示器提供實時巴士運行信息,抬頭一看就知道你要乘搭的車子離站還有多少公尺或幾分種后就可進站。在常州,在BRT站臺上可以免費換乘另一路同方向的BRT。有的BRT全程20余公里,車資人民幣1元;若用儲值卡,車資6角,并可連續(xù)“拍卡”(免接觸,將卡接近讀卡器),替親友代付車資。年滿70歲的樂齡人士,無論是當?shù)厝诉€是外地人(包括臺胞、港澳同胞),皆可憑身份證申領(lǐng)免費乘車卡,而且沒有繁忙或非繁忙時段的限制。
新加坡沒有這樣的巴士,香港也沒有。對老人乘車,新港兩地的巴士公司也給予優(yōu)惠,只是沒有常州慷慨,不曉得原因何在。
在本地的《聯(lián)合早報》上,BRT亮了一次相了。本月13日,中國新聞版“華南脈搏”楊永欣的專稿中提到廣州正在興建BRT。作者在字母詞BRT后括注了“快速公交系統(tǒng)”(詳見《廣州亞運倒計時 市民反應冷淡》)。在漢語、漢字的故鄉(xiāng),許多城市都在興建“快速公交系統(tǒng)”,人們大多用英語縮略語BRT稱說。我發(fā)現(xiàn),有的人甚至說不出它的華文名稱,只會說BRT。常州的BRT車站上,最搶眼的就是BRT那三個大大的紅色字母。這也可以說是中國人民語文生活中的一道風景。
當我坐在BRT上,我在想新加坡和香港需要不需要BRT這種公交系統(tǒng)。
|
|
